您的瀏覽器不支援內置框架或目前的設定為不顯示內置框架。
2005年9月1日
法海與青蛇 白蛇與青蛇的故事是一個很老很老的故事,從小到大不知已經聽過多少次,對這個故事的所有感覺只是停留在一個堅貞不屈的愛情故事的層面上,直到讀了李碧華的小說,才使我開始真正去思考去感動李碧華的天才再造下青蛇和法海兩個本來很概念化的單薄的人物後面那份深邃的人性與禪意。在那部由張曼玉主演的電影中,雖然青蛇的形像已經夠豐滿,但法海仍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化的人物,直到最近看過焦恩俊參演的這部青蛇電視劇後,才使我心中一直想像醞釀了很久的法海與青蛇的故事得到充分地補足與豐滿。在劇中,白蛇和許仙的故事一如既往地占主線,可惜也是一如既往地重複,無論人物還是情節均是平平無奇,了無新意,許仙的所謂顛覆也只是一種表面形式上的改變,讓人覺得牽強而缺乏深度。這個劇真正的重心與精華所在反而是篇幅較少的法海和青蛇的故事,當然這個結論已早是各位焦迷的共識了。 君寶是金山寺的一個俗家弟子,從小長在佛門,一心向佛,純樸天成,本來是順理成章應該剃度出家,但師傅偏偏說他塵緣未盡,時機未到,於是師傅要君寶入進紅塵繁華的杭州城去化緣,這一去正是君寶曆劫的開始。君寶的師傅早有天機在心,讓君寶去低頭向人求緣,磨煉君寶的心性,希望可以化去君寶天性中的頑愚與執拗。但比之人心莫測,一個小小的化緣低頭又怎麼能輕易地解去頑孽呢?青蛇是條修煉成形的蛇妖,她經歷百年,雖是蛇心,卻有著最徹底的人性:自私,貪婪,肆意縱情,用盡心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念私欲。 機緣巧合,幾番遭遇就開始了法海與青蛇的冤孽癡纏。君寶是個未經世事的人,在青蛇的引誘下,放縱本心。他痛恨母親的棄子殺夫,為了報復母親,致母親于死地,不惜隱瞞罪證來陷害生母,一旦破壞了原本清明純樸的心,從一個恨開始,君寶漸墜凡塵。君寶不再是原來那個清心寡欲未經世事天真無邪的佛門弟子,他甘於青蛇的媚惑,貪戀美色,愛戀青蛇破了色戒;他愛慕虛榮,俯首權貴,肆意享受感官樂趣;他會為了愛人逆師傷師,為了依附太師而阿諛逢迎,短短的幾月時間,君寶已是縱情縱欲,曆遍人事七情而不能自拔。如果把一切的罪過辛苦都歸罪於青蛇的魅惑引誘,那就對青蛇太不公平了,歸根結底還是君寶的那顆凡人之心經不起考驗。君寶開始時的向佛之心不過是自小長在佛門,未經世事的一種假像,一旦身入紅塵,又怎麼能抗拒本性呢? 直到看清青蛇的真身,才知道自己一直愛戀的不過是只醜惡的妖蛇,而一直痛恨的母親又豈不是也在為她自己的罪惡和欲念掙扎痛苦?那色厲內荏的撒潑發狠,豈不是更讓人可憐可悲?所謂的權貴重臣還不是為了這個虛妄的名利地位而耗心費力,擔驚受怕?瞬間的享樂轉眼即逝,耀眼的榮華只在風雨中飄搖,君寶無處可去,紅塵滾滾卻無一椎容身,滿身的罪惡又怎麼去洗脫? 回到金山寺,面對受到自己的傷害卻仍然慈祥疼愛自己的師傅,君寶滿心的羞愧悔恨,收心轉意一心向佛,到如今,君寶的那顆向佛之心已完全不同當初,卻是歷盡人劫翻然悔悟後的兩眼清明,一心堅定。君寶送別師傅,自己剃度,法號法海,專研佛法,修心正意,一心一意想要證佛衛道。修煉成除魔法力的法海大師法力高強,信念堅定,鎮壓了白蛇,驅逐了青蛇,開壇講道,弘揚佛法,佛眾云云,寶相莊嚴,儼然一個得道高僧。 不甘心失敗的青蛇苦心修煉,捲土重來。想當年,青蛇原本只是利用君寶的心早已轉成是一片癡癡愛意,誰知明明是海誓山盟,相戀纏綿的如意郎君,見到自己的真身敗露就絕情而去,這怎比得上許仙對白蛇的不棄不離情愛深重?更何況就是這個明明與君寶一樣相貌的法海擺出一付絕情寡意的道貌岸然,不但毫不顧念舊情,還橫加羞辱,痛下殺手將自己打傷。即使是蛇妖又如何?難道妖精就不能有一片赤誠的真情愛意嗎?法海的羞辱和所謂除魔衛道的正義並沒有讓青蛇悔改,只更使得她覺得天地不公,所以才會使一心行善的白蛇被鎮壓塔底,而法海的所謂佛法倡道,不過是絕情寡意辜負背棄了自己的愛戀深沉。青蛇又回來了,法海還是她最惦念記掛的人,只不過原有的情愛早變成了怨恨,情與孽本來就只有一線之隔,自是愛得深沉才會有恨的強烈! 無論法海如何地立意堅決,無畏無情,還是落在用盡機心的青蛇手中,兩人糾纏二十年,先是情欲糾葛,又是恨絕相鬥,一個是堅信除魔衛道乃是佛法真義,一個是愛恨交集誓要討還棄情絕愛的舊債,這蒼生受難,禍及天地的災難只不過是來自一個小小蛇妖和一個小小佛家子弟的一段愛恨情仇。而這妄為蛇妖所以掀起這場腥風血雨的目的只不過是要當年的愛人叫一聲好姐姐跪下低頭而已。不過一場欲愛還休,欲罷不能的男女之間的情仇愛恨,卻使得天地顛倒,生靈塗炭,果然是愛得驚天動地,恨也恨得驚天動地。 法海一意執著,無論如何受盡折磨,也決不在青蛇面前低頭,更是哪怕犧牲天下眾生的性命也要捍衛佛法。本來信念堅定以為佛法無邊,豈不知卻還是被妖孽擊倒,受盡折磨。法海不禁懷疑佛法是否真的法力無邊,佛陀真的是大無畏懼嗎?否則為什麼自己在悟道得法之後還要身受這肉體凡胎錐心刺骨的痛苦折磨?為什麼自己一心執念佛法教義,棄情絕欲,到最後還是落得個敗在妖邪之手的結局?不在青蛇面前低頭難道僅僅只是出於對佛法的執著嗎?難道沒有一點點對愛欲棄絕的著意與固執?所以才無論如何不能在青蛇面前低頭,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心中一點點的愛念洩露出來,是不是呢? 肉體的鑽心痛苦折磨得法海痛不欲生,但又怎比得上心中的憤恨與失望?他抬頭向天,叫喊出自己信念的動搖與憤怒,其實發洩得更是自己對佛道領悟的偏狹與固執。痛得滿地打滾的法海突然在寫有伏魔大法的地磚下發現一頁佛經,法海忍痛讀完,卻不禁大失所望,這不過是一段自己早已讀過千百遍的佛經而已,哪是什麼伏魔大法?!法海憤怒地把經文撕得粉碎。可是為什麼突然間身上的劇痛消失了呢?法海茫然四顧,不明所以。這才看到手中握著一片經文,有慈悲兩個字在上面。放開這片經文就是劇痛難當,只要握住這兩個字就會百痛全消。原來這頁經文就是佛祖的點化,而無邊佛法就在於這慈悲兩個字。法海仔細地把撕碎的經文拼起來,對上自己手中的慈悲兩字,把經文細細地讀一遍,抬起頭,面目祥和,兩眼含眼,喃喃說:我錯了。法海明白了,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六界眾生皆具佛性,佛法無邊,在於度人,而非除魔,小我與大我,小善與大善全在一個意念,在一個理解頓悟。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都是菩薩顯力表現,但其中的意境胸懷相差何止百倍千里,一顆菩提心豈可只要心堅志誠就能領悟?只有歷經人劫,伐骨煉髓,受盡肉身百痛,經過心靈千苦,才可使精神空明,以大智慧大胸懷去領悟佛法的浩瀚無邊。法海經過種種人欲糾葛,看盡七情百態,直到肉身受盡苦難,才凸顯出精神信念的強大,才可破除心魔,忘棄肉身,放開執著,回歸清明。多年的執著和修煉,只在這一朝開悟! 最後,法海捨身點化青蛇和惡靈,終於達到悟道的極至。如果說當初初下金山寺的君寶還是處在一個無知無感無情的非人狀態,那麼與青蛇纏戀時就是恢復貪情縱欲的凡人俗心,及至經過斷情絕欲的入道,直到最後看似無情卻容情包欲的慈悲大愛終得成佛悟道。想當初君寶自己在佛前剃度,一臉的決心與堅定,卻不知過於執著悟道的心正是一顆拘泥僵化的心,如果你總是著意要放下什麼解脫什麼,你又怎麼可能真正放下呢?向佛悟道又怎麼可能去著力呢?悟禪領佛只可遇,不可求,只能頓悟,卻不可只是潛心修煉就能達到的。而墜落紅塵豈可只怨恨誘惑魅心而不思己心不堅?棄除心魔又怎麼能只求外力點化而不去開悟自己那個蒙昧之心呢? 青蛇將這片慈悲的經文化作齏粉,誰知佛祖的慈悲大力無處不在,萬事變化自有因果,一番折磨反而點化了法海。法海叫一句好姐姐,屈膝下跪,這不正是青蛇念念不忘處心積慮想要得到的嗎?為什麼還是覺得心痛,覺得失望呢?是不是那糾纏身心的極恨突然沒有了著力處?目的達到了,反而心裏空落落的。眼前這個人,道骨仙資,本來是自己癡纏一生愛恨交並的冤家,雖然早已經無法去愛了,但至少還有恨,可如今連恨也無法去恨他,那讓自己這顆寂寞無依的心又去歸屬何方呢?人生漫漫,卻只落得個只影單行嗎?愛不能愛,恨又不能恨,老天你叫我何去何往呢?這恨已消,這孽已除,但這癡這愛卻是萬難割捨,難道我真的只是個貪情戀欲,自私無情的妖精嗎?為什麼我還會時時刻刻都要忍受這刻骨銘心的愛與恨呢?誰又能知道我心中的悲苦呢?不忍心他再受苦,更不能忍心他為我的犧牲,我第一次放棄了自己,站出來面對我冤孽一生的結局,死是我的結果也是我的解脫。但他還是為了我犧牲了自己,不,我知道他不是為我犧牲,在他的心中根本沒有我這個唯一,他在為眾生獻身,他在為眾生把慈悲大法遍及天下! 我永遠地失去他了,我終於可以甘心情願放下了我的愛了。我又得到他了,自號雲水和尚的他,多少年來第一次直面凝視著我,慈和喜樂。我知道他又愛著我了,無私無欲,可我為什麼覺得隱隱地心痛?因為我知道他愛我就像他愛所有人一樣嗎?因為我知道他不會只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嗎?他要去雲遊天下,要把他廣博的愛帶給天下,要用佛祖的慈悲大愛來救贖苦難的眾生。我散盡法力化做一串青珠,晶瑩的珠光映出他溫柔的眼睛裏無盡的憐惜與喜悅。我覺得心滿意足,我會伴他到天涯海角,這是我,一個作惡多端的蛇妖皈依我佛的信念和決心,但我怎麼能知道是不是也還有著一份癡在裏面呢?是不是呢? 我個人以為這是一部好劇,編劇導演都很出色,但是如果沒有焦恩俊演技的精湛與創意,就決不可能有這樣一個形像鮮明豐滿的法海。君寶,法海以及最後的雲水和尚是同一個人的不同成長時期或說在整個求佛證道的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這三個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著自己很鮮明獨特的特點,君寶的純質天真,在與青蛇相處時的羞澀膽怯又期盼愛慕,對母親的痛恨與眷戀,明白真相後的懊悔;法海的堅定與執著,還有那種以為悟道而俯視平凡的優越感以及除魔衛道強悍的責任感與執著;最後是悟道後雲水和尚的謙和內斂與寬容喜樂等等。大俠對這三個人物的不同狀態都演繹得恰到好處,表現精確,但這還不是我對大俠演技最讚不絕口的地方,因為三個階段的鮮明獨特,所以演起來相對要容易表現,這個人物真正難於演繹把握的地方是三個階段之間的過渡和轉載處,劍有雙刃,正是這種截然的不同很容易讓演員演成象三個完全割裂的人,而大俠卻很精緻地控制著自己表演的節奏和力度,通過自己的理解細膩地添補了三個階段之間的轉折和銜接,流暢自然地把三個不同的人物發展階段貫穿在同一個豐滿而富於變化的有機體中,我們可以在法海的向佛衛道的堅定與執著中看到君寶自小對佛門的嚮往與依附,在雲水和尚的慈和與從容中我們又可以想到君寶的純真善良,法海對妖邪的厭惡與痛恨正是對當初身受其害的報復和懊悔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焦恩俊嫺熟精心又獨到創意的演繹下表現得淋瀝盡致,才創造出如今這個鮮明深刻而又極富變化的人物來。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角色,但是焦恩俊的表演一氣呵成輾轉起伏,不但演得好還演得妙,看得我心花怒放讚賞不已,其中種種微妙處,似乎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至少我是無法說得出來了。 張玉燕的青蛇也很不錯,把那種愛恨纏綿,妖媚妄為表演地很到位,只是可惜有的時候缺乏一些深度和層次,比如在法海叫出好姐姐下跪那段,青蛇的表演就嫌不夠力度和準確。不知道為什麼看焦恩俊的戲時,總覺得配戲的演員老是差那麼一點沒能及時配合回應大俠的表演,尤其是配戲的女演員,不知道是焦恩俊的演技太好了,還是別人的演技太差了。 這部戲中演得最用力,折騰地最厲害的就是範文芳和李銘順,一個演了三個角色,一個演了兩個角色,不但沒能出彩,還給人疲於奔命雜亂無章的感覺,本來都是挺可愛挺不錯的演員,卻弄得自暴弱點,既使考慮到劇本的混亂,也不能不排除演員的表演能力有限的原因,一句老話說得好:過猶不及。還是應該量力而行,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突然想起來曾經看過報導說焦恩俊選劇本時一要看有沒有新意和突破,二要看自己能不能演得來,還是焦恩俊聰明啊,他一直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一直都很清楚自己能做到的是什麼,有智慧有理智,既使是勇於嘗試也要控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才是智者的選擇。這也是焦恩俊演了那麼多角色,絕大多數都很出彩的原因吧,看來一切都在焦恩俊的控制之下。
回應 : 婉玲 法海傳, 我有很看法跟你不一樣, 例如, 我覺得君寶本性善, 但對母親的恨, 造成青蛇可乘之機, 而他是在青蛇有計劃的引誘下迷失自己。 我覺得得道的法海是固執, 這固執來自他的自大, 來自他的恨, 他恨青蛇, 但更恨自己, 恨自己堂堂一位受天命的高僧, 竟然曾經被一隻妖精迷惑。他不殺青蛇, 因為殺他祗能解對青蛇的恨, 卻不能解他對自己的恨, 所以他要用殘酷的手段對付青蛇以解自己的恨, 這時的法海還是迷失的, 這斬妖除魔的責任是他自己定下的, 這個決定札根在他心中的恨。 還有那個頓悟, 他是經歷了兩番頓悟, 才真正成為云水大師。第一次他屈膝在青蛇之下, 叫一聲姐姐時, 他還沒有頓悟, 所以當青蛇食言時, 他的眼神給觀眾是狐疑, 他再次把大法重新看, 然後第二次他跪下來時, 才是真正的頓悟, 第一次, 他仍是有所求, 有目的的跪, 第二次是無求, 那才是真正的頓悟。 我覺得青蛇要求法海的不是跪下來叫一聲姐姐, 她真正需要的是法海的愛, 他要用折磨法海及對法海的恨去遮掩她心中的愛, 所以她會食言, 她聽到一聲姐姐時, 她是多麼的失望, 她要的不是這些, 所以她的恨加倍了, 她對法海的折磨也加倍了。 最後的化珠, 我覺得青蛇化珠還是基於愛法海, 不是領受了佛法, 她祗有這方法才可以永遠跟在法海身邊。這心意, 法海知道, 所以才有淚, 才有那句: 你又何苦?
你的理解是對的,我也是認為君寶性本善,所以文中說他純質天成,只是他會在青蛇的引誘下恢復他的凡人之本性,這裏就不能只是簡單地用善惡來區別定性了,而是出自佛家理解,認為凡人所以有凡心就是會有愛,有恨等七情六欲,無對錯可言,都是凡人非常正常的表現,所以君寶在青蛇的引誘下只是恢復了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本性,但君寶很有佛緣本性純良,否則他最後也不會有機會悟道了。可是佛家都講曆劫輪回,所以君寶一定要經過這些七情六欲才會看得開看得透,向佛之心才會堅定。老實說這些佛義禪道我雖然一直很感興趣一直在看書學習,但還是一知半解,只是勉強加入我的理解,胡亂說說。所以你說君寶是迷失是很對的,這也是佛家對世俗的理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只是受到各種心情感官的障礙和蒙蔽,才會迷失本性,只有在潛心修道後才有可能見到自己的本心,達成所謂的成佛狀態。 我同意你的看法,法海其實一直處在一個執意放棄的狀態,他這麼刻意地想滅妖想倡道,其實正是他心中根本無法放下所有這些恨欲情仇的真實寫照,所以他才會那麼刻意地去親近青蛇,然後再那麼強烈地羞辱青蛇,他是在恨自己道心如此不堅定竟然會被一隻蛇妖所誘惑,這是他解不開的心結,是他的奇恥大辱,所以他還是迷失的,是一種刻意想要開悟想要放下一切的迷失和固執。 你說的兩次開悟,我還真是沒注意到,再去看看。你這麼一說,我覺得這段劇情處理得更完美了,使法海的心理過程表現得更完美。這個劇在法海的部分真是寫得太好了,這麼經得起琢磨推敲的劇情和人物真是很少了。 對啊,青蛇對法海歸根結底還是愛,可是她又能怎麼樣呢,所以這個很無奈的。能常伴在雲水和尚的身邊,既使只是一串珠,也是青蛇最好的結局了。 所以覺得這個劇好,也是因為在處理出家向佛和入世情愛方面很合我心,我是一介凡人,從來都認為人欲不可滅,所以總想在這短短一生中去盡情享受所有人間的歡喜快樂,但是這世間又不可能有什麼極樂天堂,人生苦短,歡樂的另一方面又是更多的苦難悲傷,所以需要想得開些,把這個名利欲望看得淡些,這樣也許就可以過得更快樂,更逍遙自在。希望如此,我是俗人一個,貪戀塵世,總想著可以盡興而來,見好即收,難啊。